分享好友 头条首页 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陕西日报:向海洋进军——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载人球壳研制团队的故事

2021-08-02 08:573670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能够搭载科研人员下潜到大洋深处,祖国了不起,陕西科技了不起。”7月7日,在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现场,部分观众围着宝钛集团研制的“深海勇士”号钛合金载人球壳模型感慨道。

从下潜深度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到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团队研制的钛合金载人球壳作为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关键部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硬件保障和安全屏障,表现令人称道。

“‘奋斗者’号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探测装备实现了由‘并跑’迈向国际‘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团队带头人贾栓孝说,“为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团队将在海洋用钛材料和装备的研发上加大科技创新,力争在舰船、深潜器、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深海勇士”号 初试牛刀

为提高核心部件国产化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提出研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2010年,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团队承接了载人球壳的研发任务。

“之前‘蛟龙’号搭载的载人球壳是从俄罗斯进口的,采用了瓜瓣成型方案,由多块板材加顶盖焊接而成,焊缝较多。”宝钛股份新品开发处处长王永梅说,“为进一步提高载人球壳的安全可靠性,我们大胆提出了半球整体冲压成型的方案,除孔座外,整个球壳只有一道焊缝。”

方案制定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是一个个技术难关:厚度达90毫米的超厚宽幅板材制备、钛合金半球整体冲压成型技术、大尺寸不间断焊接、新型配套焊丝研制等,每一项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都需要科技创新。

瞄准关键技术的突破,项目团队集结了宝钛集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骨干,包括熔铸厂、锻造厂、板带厂、宽厚板公司、线材厂、宝色特种设备等单位的一线骨干严把各个关口,确保熔炼、锻造、板材轧制、半球整体冲压成型、焊接等质量优良。

“我们边创新边试验。为实现一次技术突破,项目团队往往要经历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试验创新、工艺方案调整,直至技术指标完全合格。”王永梅说,“以两个半球对接的赤道缝焊接为例,其厚度大,且长度近7米不能间断,焊接技术是一大难题。团队进行了多轮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就这样,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斗,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完成了“深海勇士”号钛合金载人球壳的研制。项目验收时,验收组专家和评价组院士一致表示:项目在钛合金大厚度、大宽度和大重量钛合金材料制备、半球整体成型、电子束焊接等方面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之后,该载人球壳被应用到“深海勇士”号上,实现了4534米的最大下潜深度。它的成功研制,大大提高了我国钛合金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结束了我国深潜器载人球壳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该载人球壳已随“深海勇士”号完成了200余次下潜任务。今年5月,在搜救印尼海军“南伽拉”号潜艇行动中,“深海勇士”号大显身手,先后完成了13个潜次的勘测任务。

“奋斗者”号 挑战极限

在“深海勇士”号之后,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团队又承接了“奋斗者”号载人球壳的研制任务,向万米深海进军。

“‘奋斗者’号对载人球壳的承压能力要求更高。水下每增加10米,相当于增加1个大气压的压力,按照1.1万米的设计深度,这相当于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产生1.1吨的压力,就好比是成年人的指甲盖上要承受一头大象的重量。”宝钛股份新品开发处高级工程师雒水会说。

为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团队反复测算,决定选用有一定预研基础的高强度、高韧性新型钛合金材料,但还需进一步优化该钛合金材料成分。“为了让载人球壳的强度、韧性、塑性达到最佳匹配状态,必须控制好板材的热工艺参数,尽量让不同部位、不同厚度的板材同时达到同一温度。”雒水会告诉记者,“为达到目标温度,需要通过升温、断电等手段进行人为干预,不间断地进行监控、评判、调整,团队成员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不休息。”

在“奋斗者”号钛合金载人球壳的研制过程中,12吨重的板材,共使用了6块,熔炼、锻造、轧制等都达到了装备的生产极限,最终完成了载人球壳的加工。雒水会介绍,过去一个新型钛合金板材的研制,一般不少于8年时间,而“奋斗者”号这个极具历史挑战性的任务从材料研制到完成球壳制造,仅仅用了4年。

2019年,宝钛制造的“奋斗者”号钛合金载人球壳通过验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搭载人数最多的潜水器载人球壳。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瞄准深海装备 持续创新

“从4500米到10909米,6000多米的跨度,标志着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也打造了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层次研发团队。”王永梅说。

截至今年6月,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团队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4项,制定相关国家标准5项;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除此之外,C919大飞机、CZ-5大推力运载火箭等,都使用了该团队研制生产的钛及钛合金等关键性稀有金属材料。

“钛合金具有高比强、耐高温、耐海水腐蚀性和焊接性好等特性,被广泛用于研制生产深海、深空、航空等高端产业领域装备的核心关键部件。”王永梅说。“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海洋用钛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海洋用钛的研发工作,实现了多个产品的新突破,像下潜深度6000米的产品能够覆盖98%以上的海域。我们的6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用钛合金载人球舱研制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实现了企业在载人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舱研制的谱系化发展。”王永梅说。

近5年,代表我国最尖端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钛合金部件,无一例外均由宝钛集团深海潜水器团队研制。“建造深海装备是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的必然选择之一,建设深度在1000米左右的装备用耐压舱体,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将在降低成本、提供效率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王永梅告诉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在海洋用钛材料和装备研发上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陕西科技力量。”贾栓孝说。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107/14/content_761030.html)

【责任编辑:王新权】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深海一号”: 带领油气勘探开发走向超深水
在过去的2021年,各行各业循着“十四五”规划勾勒的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真抓实干,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报于两会期间推出特别策划,聚焦能源、航天、交通等行业的重大突破,报道其背后的创新历程,展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前不久,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交出了自正式投产以

0评论2022-03-04514

“深海一号”: 带领油气勘探开发走向超深水
在过去的2021年,各行各业循着“十四五”规划勾勒的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真抓实干,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报于两会期间推出特别策划,聚焦能源、航天、交通等行业的重大突破,报道其背后的创新历程,展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前不久,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交出

0评论2022-03-04174

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产气超10亿立方米
2月13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位于海南陵水海域的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自2021年6月25日正式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在保供季为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清洁能源来源。   据介绍,气田成功达产10亿立方米,验证了我国自主创建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与可靠性,也标志

0评论2022-02-14286

填补空白!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成功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石学法研究团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地球化学标样,通过了多轮专家评审,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成为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物标准物质,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标准物质具有定值元素种类多、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且梯度明显等特点,定值项目、定值方法、稳定性等主要技术特性达到标准物质研制的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富稀土沉积(下称&ldq

0评论2022-01-13191

《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许可管理办法(修订版)》公开征求意见
为切实履行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担保国责任,规范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及相关活动,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修订形成了《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许可管理办法(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根据2018年发布的《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2号)要求,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反馈意见包括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电子邮箱、意见建议

0评论2021-12-23493

太平洋海底富有钴、镍、锰和铜等金属结核
一个国际机构正在权衡一项提案,该提案可能对确定何时以及如何从深海海底提取电池矿物至关重要——这一决定对电动汽车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家和矿工们早就知道,在海洋最深、最遥远的地区,发现了大量的贵金属。最大的宝藏位于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那里的海底有钴、镍、锰和铜等金属结核。   许多海洋科学家表示,早期研究表明,结核是延伸到海底以外的复杂生态系

0评论2021-12-13468

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日产天然气达千万立方米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冉永平、丁怡婷)据悉,我国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日产天然气达1000万立方米,提前达到设计产量峰值,具备了每年产气30亿立方米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掌握超深水气田的生产运维完整技术体系。   “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自今年6月投产以来,该气田已完成设备调

0评论2021-11-25177

中国石油联合中国海油在世界最大深海油田实现首次提油
日前,由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油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期租的动力定位(DP)油轮Windsor Knutsen号,顺利完成在巴西布兹奥斯项目的提油工作,于当地时间10月9日夜间抵达中转地进行过驳。这是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在该项目的首次深海提油过驳作业,标志着中国石油在该项目正式进入投资回收期,也意味着中国石油深海提油销售机制走向成熟。   此次与中国海油联合提油的作业总量

0评论2021-10-27202

中国石油在世界最大深海油田实现首次提油
当地时间10月4日,由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油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期租的动力定位(DP)油轮Windsor Knutsen号,顺利完成在巴西布兹奥斯项目的提油工作,于当地时间10月9日夜间抵达中转地进行过驳。这是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在该项目的首次深海提油过驳作业,标志着中国石油在该项目正式进入投资回收期,也意味着中国石油深海提油销售机制走向成熟。 此次与中国海油联合提油的作业总量为1

0评论2021-10-19360